Friday, November 02, 2007

  我很喜欢狗,但没有养狗,没养狗,是因为喜欢狗。
  工作太忙碌了,没有时间照顾自己,更何况是照顾狗?
  发现周围有很多人很讨厌狗,我想他们是对狗儿不了解,狗的错,往往是没有公德心,甚至缺乏爱心与耐心的狗主的错。要养狗,却不会照顾与教导狗,却没有时间照顾与教导狗,却无心照顾与教导狗,造成狗儿像野孩子一般,惹人讨厌。
  几天前,我请记者写了一篇关于狗与人相处问题的报道,让狗有申辩的机会,也希望借此让人了解问题的本质。
  有读者说,他以前看到惹人讨厌的狗,总会骂道:“那只死狗”,现在他大概要改骂:“那个没良心的狗主”。
  的确如此。当然,我们不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养狗的人当中,也有对狗真正有爱心,对人与环境真正有公德心的。
  但愿大家都能散发爱心与公德心,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狗,好让我们这个有人有狗的社会,能够享有真正的和谐与安乐。

  老同学书写对老家的怀念,叫人有所感触。世界万千变化,国际局势迅速变化,房市股市迅速变化,商场游戏迅速变化,人事布局迅速变化,感情恋情迅速变化,市容景象迅速变化……本来就无所谓永恒,一个人的投入、执著、用心,仿佛注定要换来失望、失落与感慨,谁让我非得用情太深呢?只是倘若我不用情、我不用心,永远是过客,处处是家乡,那么根如何扎得深,苗如何能成长,树何以能期待,荫何以能盼来?

Friday, October 12, 2007

  我偶然发现自己偶尔会出现在记者们的blog上面,所扮演的角色一般都是给他们出难题的,一下子叫人写881的好朋友--中元会,一下子叫人潜水采访,一下子又要人找个曾经深受挫折的人来谈Love的真谛。:)
  感到欣慰的是,克服难题完成任务,记者们都觉得多少有些收获。
  新闻工作总有它routine的部分,也有它精彩好玩或深具意义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你是否曾用心领略,让自己有所学习和成长。无论什么历练,那其实都是今天的你在成就明天更好的你,而这些是谁也夺不走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心态。
  我有一组热情洋溢,工作积极,团结尽责,允文允武,以有限人力发挥无限能力的年轻记者,从这一点来说,我这个News Editor是幸福的。

  久等了,这个假期。
  这两年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虽然不是没有放假,但总要相隔很久,才享有一次短短的假期。这回我是不顾一切了,不是需要拿假期写论文,也不是要和家人朋友去旅行,我只想放下工作,过几天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壶好茶、一本好书,屋前阳台,一个恬静的下午。
  一个背包、一双好鞋,市区老房,一种寻根的感怀。
  把家住成旅店,对身旁事物视而不见,这是生活的罪恶,还是自己的选择?
  

Friday, October 05, 2007

  没去看陈绮贞新加坡演唱会,之前看过她台北演唱会的DVD,不太习惯看见她从小众走向大众。
  当然问题不在她,在于我。
  “漫步在荒原,我想找一棵栖身的树,有阳光,有流水,还有微风吹。”
  “让我想一想”,人总要成长的,总要经历“华丽的冒险”,才能体会“旅行的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我却是如此任性。

  早前买了《死亡笔记》第一与第二集的DVD,还没抽出时间来看。这里说的“死亡笔记”,与这两部电影无关。
  那天在邻里商店,买了一本可爱的Hello Kitty笔记本。虽然Kitty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但新闻报道告诉我,这种廉价的文具香味,可能导致儿童脑受损。然而我已不是儿童,IQ也不很高,损坏不损坏也没差。
  但是买下Kitty做什么呢?姐姐建议我写日记,或者把我“不时涌现的文思”记录在里头。只是老姐忘了,我已非18岁,当年的风发意气与年少轻狂,早已遗落成回忆。现在的我虽以文字为生,但“文学创作”已是个陌生的概念,提笔的意义已大不相同。
  旧书堆里还藏着几本精美笔记,偶尔整理房间时,还会拿起来翻阅。那些诗与散文,都是过去的自己,却也都已死亡在岁月里。
  对于死亡,其实我并不感慨,“日日新”是我的座右铭,或许昨天就是要以死亡,来造就今天重生的自己。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也就慢慢成长成熟。昨天的我已不是我,昨天的我其实也还是我。
  只是我的Kitty还躺在那里,它已注定要死亡,因为现在已流行写blog。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强权压着弱势
愤慨对抗杀戮
铁幕遮盖匮乏
正义迟迟未到

(其实我说的不是缅甸局势,懂的人自会懂)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市区,越来越精彩。
  中央商业区与滨海湾地区刚褪下国庆烟花的璀璨,今天我们又要带你从另一个视角尽享市区风情:它也可以是个运动场。
  这个没有围墙藩篱的运动场,让你一边跑步,一边眼球还能从树木的葱郁翠绿,流转到河水的波光粼粼,再从旧建筑的庄严肃穆,换转到现代商厦的高耸明净。
  市区慢慢在变,我们欣赏市区的角度、贴近市区的步子,也逐渐在变。今天尚且如此,明天的F1、IR、摩天轮,又将为市区转出什么样的人文风景?
  美好的国家,美丽的市区,只要用心与创意,就有无限可能。”

注:这是昨天替放假的深江写《我报》“我读新闻”时,所写的一则小文。我曾经在市区工作七年(担任驻高等法院记者),对于这个地方,仍有特别的感觉。总觉得它是一块人文宝地,新旧交错有致,使人能有了解过去的沉静积累,也有憧憬明天的欣喜与梦。
  

Saturday, June 16, 2007

现在已进入行李箱时代。

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从一个省份到另一个省份,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人材流动如此迅速频繁。把心情与一切所有装在行李箱里,方便游走奔忙。

行李箱的好处,是让自己永远处在整装待发的状态,对于未知与变化,永远抱着乐观进取的态度,积极迎战。

我不抗拒改变,只是不能不问,are we changing for the better or for the worse?

Sunday, May 20, 2007

伤,风过留痕

人有自虐的本能,所以伤,如影随形

有人还有伤人的意念,所以伤,无所不在

走着的路,看似平坦,却是崎岖

旁人冷眼,是成岭成峰的情趣

走路的人,是生是死的经历

吊诡的是,受伤已自成情趣,生死已不成议题,也已无人能度

Saturday, May 05, 2007


五角的一角,熟悉的场景,同样的调调。
(摄于The Pentagon)

人死留名可是一种安慰?过往的人,今日的我,明天的结局未知如何。
(摄于Washington D.C.越战纪念公园)


行色匆匆,辜负窗外这一番好景。(摄于Colorado Springs)


山之所以美,是因为心情。
(摄于Colorado Springs)

Wednesday, May 02, 2007

在美国考察交流期间,某一天,我们在American University进行一次有关新闻专业的小组讨论。当我向其他国家的记者解释中国记者的薪酬制度时,就觉得坐在我身旁一名来自Serbia的记者,有些心不在焉。后来她终于忍不住了,告诉大家她的一名记者朋友当天刚被人放置炸弹炸死了。说完,她夺门而出,眼泪也夺眶而出。

这趟旅程,促使入行十几年的我又不断思考新闻从业的意义。我是幸福的,组内其他各国同行都说,在他们的国家,当记者是一份冒着生命危险的职业,但我却无须时刻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不过正因为这样,我更加会问自己从事新闻行业的意义。当有的组员认为享有新闻自由的美国记者take things for granted,没有充分使用新闻自由,为社会人群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我也不禁问自己,我又做了什么?我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声音吗?我忽略了该关注的问题吗?我对事物的怀疑与探究做得够不够?我所写的新闻对社会进程有何意义?

我觉得,做为记者首先要客观公平(不能有任何傲慢与偏见);其次要负责任、有良知;再来对于读者与市场,必须在迎合与引导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否则何以为新闻专业)。这些是其中一些基本原则,也是我坚持努力的方向。

很多同事经常会问我这个问题:“这个题材能不能做?”我的答案一般都是:“很少题材是不能做的,要看你怎么做。”

当然这道理是“知易行难”的。很多时候,(各个国家)记者的工作都是卡在access to information这一环节。对于任何负责任的记者来说,无论你要深入讨论、评论,甚至批评任何政府或私人机构的政策与行动,你都必须以掌握准确与充分的资料为基础,并持理性与公正的态度加以处理。尤其是公共政策,它们的涉及层面广,更是应该如此处理。此外更重要的是,负责任的记者指出问题是希望制度改进、社会改善、国家进步,而不是故意唱反调,哗众取宠,甚至损害国家利益。还有,(尤其在新加坡)负责任的记者也会同意在必要时把国家安全与种族和谐摆在前头,他指出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国家动乱。不过什么是会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或因其他合理理由而不能对外公布的资料?这在许多国家一直都是官方机构与媒体之间的拔河,就连美国记者也说,他们在工作中也碰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不提供某些资料给他们的情况(其中一些资料确实在某个阶段是足以影响国家安全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民智的成熟,官方资料的逐渐松绑是必须也必要的。这不仅能提高一个国家政府的透明度,也能让人民觉得政府在accountability方面尝试做得更好,做得更有诚意。负责任的民选政府,正应该在资料的松绑与accountability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在新媒体时代,资讯的传播是挡也挡不住的,其中有准确的资讯,也有不准确的。与其让人民从其他地方获得不确实或带有偏见的资讯,倒不如公开更多官方资料,以正视听,并满足人民所拥有的知情权。新媒体的意义之一,应该是带给更多国家政府与公务员更多新的思维。

Tuesday, May 01, 2007

去了美国三个星期,参加美国国务院一项全球记者考察与交流计划,行程紧凑累人,但也充实而有意义(细节容后再述)。见到不少美国资深新闻从业员,很高兴知道自己过去十几年对新闻采访、写作、处理、道德认知的执着,都还有可取之处。虽然形势比人强,新闻行业需要更多灵活度,但一些坚持,还是必须坚持。

Thursday, March 08, 2007

最近又爱上了看英文小说,就像小时候,陶醉在Hardy Boys和Nancy Drew的悬疑世界里。现在看的那几本小说,故事更曲折了,内容更复杂了,但是小说的虚幻本质不变。我不是那么爱幻想,但是逃离的欲望渐渐强烈……

无论我们是否进入新媒体时代,文字自有它亘古的魅力,它是作者的观察、认知、感受、想法、期待、愿望、想象、幻想、狂想等的呈现。小说亦然,它虽然可以让现实原貌再现,但由于其虚幻特质,更多时候,它一方面是把现实的不完美夸大,或者把完美变得不完美,以求一种强烈甚至戏剧化的效果,从而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现主题;另一方面,它也把现实中遗失的美好,变成小说世界里的和谐美好,把遥不可及的变成垂手可得的。小说之于读者,也有与作者同样的心理作用。

我自小喜欢阅读侦探、悬疑类的小说,因为我本是个喜欢逻辑推理的人,但我不喜欢数学,因为我不喜欢逻辑推论纯粹的样子,我喜欢感性叙述中的逻辑推理,这正是侦探悬疑小说所能带给我的审美经验。好的推理小说,无论它在美化或丑化现实,所有情节的叙述与铺展,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所谓的purposeful,没有太多无谓的枝节,唯一的大主题就是破案,就是破解谜团。所以在我看来,这类小说看似曲折复杂,其实讲求的是实际与简单。

这倒是现实生活中最难的部分。要成就一件事情其实不太难,但人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多爱写小说,情绪加一点,人个喜好加一点,心思(私心)加一点,傲慢与偏见加一点,企图心加一点,可是却很无谓,使一部小说败笔众多,成了一部杂乱无章、不知所谓的失败之作,不只写的人不喜欢,也不开心,看的人同样不喜欢,也同样不开心。

简单就是美。人们付出了多少代价,却还是选择不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