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1, 2006

  上个星期,刚在报章上写了一篇关于新加坡人历史意识的文字,对当局可能会考虑保留植物园的经济公园里几座百年古墓表示赞赏,不料几天后,就在《联合早报》上看到这则新闻:陆路交通管理局在进行地铁环线百胜站工程时疏忽,没有事先取得古迹保存局的批准,就拆除了国家古迹耶稣善牧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Good Shepherd)长约50公尺的铁栅围墙。这道围墙在教堂于1847年建成时就有了,有其历史价值。
  虽然老教堂还在,被拆掉的只是围墙,但这却实实在在印证了一件事:我们的政府决策者或执行者历史意识贫乏。据报道,陆交局在市区重建局批准了交通改道蓝图后,就联络了教堂,着手进行围墙的拆除工作,完全忘了或不知道摆在眼前的是一座国家古迹。虽然它事后获得了古迹保存局的批文,但是破坏已造成。
  要知道,把教堂列为国家古迹的是政府,现在破坏古迹的也是政府,真的就像往自己脸上掴了一巴掌。政府刚在不久前宣布修正保存古迹法令,以更好地保护国家古迹。然而政府执法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这起事件损害了。无论古迹保存局最终是否有勇气或权力(因它事后给了批文)提控陆交局,今后它要执法提控他人,这件事恐怕很难不被辩护律师提出来作为要求轻判的凭据:像陆交局这么大规模的政府机构都会有疏失,更何况我的当事人!
  如果有关当局认为,围墙被拆只是一起孤立事件,不值得大惊小怪,那么我想这样的态度更值得担忧。历史意识将永远被搁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中。任何决策与执行过程,历史都可能被轻忽。我不是个一味怀旧,阻止地球旋转的人,只是历史感往往能够避免短视与“杀鹅取卵”的作法,使人的视野与眼界能够更宽更远。
  政府的政治表态、经济表态我们听太多了,却很少听到历史表态。最近政府说要改革学校课程中的国民教育,也说要联系在海外新加坡人,这两件事情,其实都关乎历史。新加坡的历史,乃至在我们周围的古迹文物,都应该是国民教育的好材料,了解过去也就更清楚现在,也有更扎实的立足点去展望未来。
  岛国不再是一所房子所在,而是一个在情感上无法切割的家的所在。热爱新加坡的历史乃至文物,也是爱国的表现!